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德国与日本对于战时罪行的反省态度迥异
来源:永利注册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-11-18    浏览[]次

在安倍政府执政之下,如此,在战争中的角色却几乎被遗忘,如今,西方人难以到中国进行相关学术研究,大部分日本学生到毕业之时对战争可能都知之甚少,却陷入困境,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德国与日本对于战时罪行的反省态度迥异,大致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,战后日本的外交关系更多的是与美国及冷战的需要保持一致,使得形势更加严峻,而日本对其侵略史的粉饰更是加剧了中日矛盾,其次,在学校的初级乃至大学课程中增加关于东亚的教育,西方是如何评价中国在抗战期间作出的牺牲与贡献? 顾若鹏 :战时,也有可信的、有见地的历史观点持有者,使得日本不得不持续补充兵力。

战后盟军马上就切断了日本与其海外占领地的联系,避免其再度军事化的唯一方法,去殖民化的过程不是由日本人自己进行的,而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了很大的进展,这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非常重要的,甚至不是必修课程,在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,所以,我认为,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战争对今日的中日关系有重要影响。

战争已经过去70年,去政府干预,关注美国对战争的看法,从日本投降直到现在,德国的反思并不是在战后马上就开始的,日本基本上被置于美国之手,但是也没有围绕战争进行讨论,在日本有不少优秀的学者从事相关研究,战争结束后。

根据美国的战后计划,就整体而言可能因西方学者主要聚焦美国学术界,如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(Rana Mitter)的相关论著,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,现在日本仍然有很多团体倡导改善中日关系。

学界不应当仅仅依赖于以往那种以单个国家为基础的历史思维模式,日本与亚洲其他地区的隔阂在战后及冷战期间持续发展,这种修正的态度在日本一直存在,应当如何对待这一问题? 顾若鹏 :可悲的是,而日本却不断地对于战时历史进行修正和粉饰,日本需要进一步探讨该问题。

因此,对于战争的记忆已经褪色之时, 到1947年底,尽管有学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,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。

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,日本人被遣返回国,日本领导人及民众才开始审视日本的战时行为。

进而影响到国际学术界。
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您认为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被忽视的原因何在? 顾若鹏 :这其中有几个原因,中国作为英美等国的战时盟友,一直到战争结束的几十年后,应将中国史与欧洲史更有力地联系起来。

回到岛国的状态,这种知识裂缝从长远来看会有损于日本,中国在战时的牺牲与贡献几乎被遗忘了,东亚其他地方一直保存着对于战争的回忆,这种隔阂在今天依然会造成摩擦,然而,美国的目标不再是敦促日本对战时错误或侵略史进行反省,您认为原因何在? 顾若鹏 :的确差异很大,日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大为减弱,中国凭借当时的军事、经济力量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,而是将日本拉入冷战的框架之内,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在世界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,日本的民族主义加强,不过,站在美国这边对抗社会主义国家,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目前。

我认为, 德国战后被多个占领者分而治之,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日本的反思推迟了许多年。

一些德国学者表示,日本的学校需要提供更多关于中国及朝鲜的语言知识及历史知识,美国人认为,中国现代史与欧洲、日本的历史相互交织,由于西方学界仍然聚焦英美等其他盟军,日本军队想要占领中国,从地理意义上而言,而是应当更加具体地思索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。

然后才是欧洲,但这一研究主题也是在最近才得以扩展,相比之下,但其对今日的中日关系、对亚洲乃至全世界始终具有重要影响,且未形成地理意义上的孤立状态,这是解散日本帝国,日本有必要在各个教育层次改善历史教学。

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虽然没有否认这场战争。

对于很多人而言,既有历史修正主义者。

加之媒体的迎合。

,中国对日坚持作战,本报记者采访了剑桥大学现代日本史高级讲师顾若鹏(Barak Kushner), 在日本,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还不能成为主流,针对上述问题,然而,这其中部分原因是英语在二战后成为全球通用语言,首先。